中国饮食文化
蟹之美味,早被古人发现。在周代,古人们就学会了制作蟹胥。《周礼·天官·庖人》:“疱人掌共六畜、六兽、六禽辨其名物。凡其死生鲜薨之物以共王之膳,与其荐羞之物及后、世子之膳羞。”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,庖人主管天子膳食所需的肉味,所谓六畜是指马、牛、羊、豕、犬、鸡,六兽是指麋、鹿、熊、麇、野猪、兔,六禽指雁、鹑、雉、鸠、鸽、蟹。要辩别这些家畜、野味,以一切鲜活和杀后干制的食品来供给天子、王后、太子膳食。这段话后,东汉郑玄注:“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,若荆州之鱼,青州之蟹胥。”晋吕忱《字林》:“胥,蟹酱也。”这种蟹酱,用海蟹制作,非常美味。
我国已有近5000多年的吃蟹历史。在长江三角洲,考古工作者在对上海青浦的淞泽文化、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层的发掘时发现,在我们的先民食用的废弃物中,就有大量的河蟹蟹壳。这表明中国人吃蟹的历史十分悠久,而西欧、北美的一些国家至今还不敢吃河蟹。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,人们发现,在我国三个地区生长的河蟹品质最好,即中国有三大名蟹:地处苏皖两省的古丹阳大泽河蟹——花津蟹;河北白洋淀河蟹——胜芳蟹[1];江苏阳澄湖河蟹——阳澄湖大闸蟹。 历史上,古丹阳大泽包括:丹阳湖、石臼湖、固城湖、南漪湖以及周边地区一大片低洼湿地,面积近300万亩(15亩=1 公顷,下同)。这块湿地横跨苏南和皖南,呈三角形,号称河蟹“金三角”。在这三大名蟹中,历史最悠久的要数古丹阳大泽的“花津蟹”。
吃大闸蟹是一种季节性的享受,唐代诗人李白曾赞道:“蟹螯即金液,糟丘是蓬莱。且须饮美酒,乘月醉高台”,饕客们怎可错过这个大快朵颐的好时机,这不吃大闸蟹的季节又到了!俗语说:“秋风起,蟹脚痒,九月圆脐十月尖。”九月要食雌蟹,这时雌蟹黄满肉厚;十月要吃雄蟹,这时雄蟹蟹脐呈尖形,膏足肉坚,有关大闸蟹的饮食文化又成为了大家的话题。 何谓大闸蟹?河蟹也,但不是所有的河蟹,品种一定要是中华绒鳌蟹,个头一定要是三两以上。据说大闸蟹之名是有来头的:当时苏州、昆山一带的捕蟹者,在港湾间设置了闸门,闸用竹片编成,夜间挂上灯火,蟹见光亮,即循光爬上竹闸,此时只需在闸上一一捕捉,故叫大闸蟹。
阳澄湖大闸蟹久负盛名,附有“蟹中之王”的盛名,就在人们赶着吃蟹的时候最不能忘的就是阳澄湖大闸蟹,大家都为能吃到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而沾沾自喜。入秋后各大酒楼的海鲜档口都爬着大闸蟹,各种菜系的酒楼都推出阳澄湖大闸蟹菜肴,无论是粤菜馆、川菜馆、朝菜馆,但是天南地北美食的发源才有正宗可言,想必江南菜酒楼经营阳澄湖大闸蟹才是名正言顺,但无论是大闸蟹的来源、口味都将发扬江南的美食文化。并从大闸蟹的一蟹一螯,百般滋味中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。 吃蟹的好时候是在秋后,所以有“持螯餐菊”之说,俗语“九月团脐十月尖”,也就是说九月母蟹有黄,十月公蟹才有膏。